【高质量发展这五年】为折翼天使编织温暖的“家”

徐海侠与托养中心的孩子们一起进行手工编织。 张筱/摄
“我叫徐海侠,大侠的侠。”徐海侠经常这样介绍自己。这位“大侠”是吴忠市红寺堡区残疾人托养(自强)中心的负责人。她也确实像一位“大侠”,不仅凭着一股韧劲改写了自己的命运,更为一群残疾孩子撑起了一个遮风挡雨的“家”。
年轻时的一场意外让徐海侠失去了左腿,紧接着婚姻又遭遇重大变故,双重打击曾让她的人生陷入低谷。1999年,乘着红寺堡建区的热潮,她选择到这里开始新的生活。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,她克服重重困难站稳了脚跟,先后创办11家企业,带动上百名残疾人和就业困难者就业,帮他们看到了生活希望。
2020年,红寺堡区残疾人托养中心筹建,红寺堡区残联找到了徐海侠,希望她能担任负责人。接受委托后,徐海侠在名称里加上了“自强”二字。“自立自强是我对这里每个人的期待,希望他们都能靠自己在社会上立足。”徐海侠说。
走进红寺堡区残疾人托养(自强)中心,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整洁明亮的环境,门头瓷砖被擦拭得格外光亮,房间里的床铺也收拾得井井有条,这是托养在这里的48名残疾人亲手打理的,他们用双手拂去生活的阴霾,把日子过得亮堂又规整。
“你看,我现在不仅能养活自己,还能攒点小钱!”托养人员马红荣笑着算起了账:“每月200元残疾人补贴按时到账,在托养中心的义工岗工作能拿3000元左右工资,闲暇时跟着网上教程学了编织手艺,做成的挂件还能卖钱。”话语间满是对生活的信心与期待。
在托养中心里,像马红荣这样的义工还有不少。徐海侠鼓励有能力的残疾人积极工作,让他们既能在这里安心生活,又能通过劳动实现自给自足,找回属于自己的价值。
2024年3月,徐海侠到红寺堡区新庄集乡南源村慰问时,一个靠双手爬行的残疾小孩让她揪心不已。这个孩子叫马兴欢,徐海侠看着他艰难挪动的身影,满是心疼。在她的努力下,马兴欢很快进入了托养中心。他不仅有了温暖的“家”,而且在徐海侠的鼓励下,在快手平台开通了账号,直播售卖他自己编织的手工串珠抽纸盒,还带着托养中心的5个同伴一起学编织。曾经胆怯的马兴欢,脸上也渐渐露出了自信的笑容。
如今,托养中心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托养场所,更像是一个充满力量的“家”,在这里,每个人都在靠自己的双手,编织幸福的未来。
红寺堡区残疾人托养(自强)中心所传递出的温暖,其背后是宁夏不断织密织牢的兜底保障网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宁夏持续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兜底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,两次提高残疾人“两项补贴”标准,持续增进困难群体民生福祉。在社会兜底保障下,每一份坚韧都被珍视、每一个梦想都能生长。
责任编辑:李旭
